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 | 牧琳爱:万水千山难阻断,火样心肠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
2021-05-09 13:53:00

“去国别家乡,寻梦东方。云遮雾挡不思量。万水千山难阻断,火样心肠。情意比天长,济世流芳。不辞辛苦不停忙。十四年来如一日,大爱无疆!”在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的“牧琳爱女士陈列馆”,记者看到了这样一首诗。诗中歌颂的主人公牧琳爱已于2013年4月离世,但她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博爱的精神,至今仍鼓舞着后人。


追寻儿时的中国梦


5月7日上午,“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来到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感受牧琳爱的“中国情结”。


牧琳爱(EuniceMoeBrock),1917年8月11日出生于中国河北北戴河,美国公民。1999年,82岁的她在丈夫去世后变卖美国房产、汽车和山林,带着毕生积蓄独自一人来到中国农村定居,只为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梦”。


1902年,牧琳爱的父母以传教士的身份从美国来到中国,并在聊城修建教堂。1917年,家中的老四牧琳爱在北戴河出生,后随父在聊城一带长至13岁。牧琳爱幼时记忆中,除了美好的童年,还有当时战乱、贫穷、苦难的中国社会。1930年,回到美国的她埋下了一定要再回到中国的决心:“我一定要回来帮助这里的中国人!”


她没有想到,这一想法实现时,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在刘庙村支部书记刘庆安的印象中,这个美国老太太心中有大爱。他介绍,来中国前,牧琳爱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写信,提出要到中国的贫困农村生活,利用个人能力改善中国农村的面貌,建立希望小学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基金会考虑到牧琳爱幼时曾经生活在山东聊城,就把她介绍给了聊城市政府。随后聊城市政府安排她在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比较方便的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安了家。这一天是1999年11月15日,牧琳爱82岁。

为中国公益倾其所有的美国老太


“我是个美国人,可是我有颗中国心!”直到今天,刘庙村的村民们回忆起挂在牧老嘴边的话,仍然感慨不已。


刘庆安介绍,牧琳爱定居聊城十余年,热爱中国、热爱和平、热心慈善事业,促进了聊城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他回忆,在刘庙期间,牧琳爱坚持每周都去当地中学无偿授课,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英语学习资料,成了远近闻名的义务“外教”。


“牧老喜欢孩子,孩子们下课后经常到她家去玩。牧老省吃俭用,捐资3万美元为刘庙小学建起第一个微机室,资助村幼儿园和安乐镇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种花、建果园,扩建图书室,为刘庙村的老人买老花镜,为患白内障的老人提供手术医疗救助,牧老为大家做的太多太多了……”刘庙村妇联主任李雪英谈起牧老生前点点滴滴。


考虑到其特殊贡献,1999年10月牧琳爱被聘为阳谷县刘庙村中美友谊小学名誉校长。


乐善好施是村民们对她的印象。刘庙村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女聋哑人,牧琳爱看到她生活困难,又担心直接资助会伤她的自尊心,就买来毛线请她帮忙织毛衣,然后再以高价收回。


同时,她还有一份不拿工资的工作:2000年10月23日,牧琳爱被聘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现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名誉院长。据牧老的翻译王玉青讲述,当年老太太坐公交车往返于阳谷与聊城之间,很是辛苦,但乐此不疲。“一个满头银发的美国老太太,在街上还是很引人注目的。当时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认识她,了解她做公益的情况后都不肯收她车费。”


在其位,谋其政。她积极促成聊城国际和平医院与国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协作,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医疗专家来聊城国际和平医院进行交流、访问、讲学;她捐资为医院修建了花园、假山、鱼池、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她还为医院捐赠了医疗器械,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水平。她坚持每周一次为医护人员进行英语辅导,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英语水平。如今,在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的“牧琳爱女士陈列馆”,关于她的生活痕迹、她的奉献精神,都被记录在册,完好保留。


2013年牧琳爱去世后,她的精神也得以延续。为传承和弘扬牧琳爱女士伟大的慈善精神,增进中美友谊,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2013年9月26日上午,牧琳爱中美友好医院揭牌、聊城市牧琳爱爱心基金会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据基金会现任秘书长,也是牧琳爱生前的翻译王玉青介绍,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帮扶病患、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


牧琳爱博士一生热爱和平,作为中美友谊协会成员,她积极致力于发展中美友谊事业。在中国生活期间,她赞赏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曾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申请诺贝尔和平奖积极奔走。她还把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与见闻写信告知在美国的亲友,传播中国文化。“她是中美友好的使者。”刘庆安说。

“落叶归根”书写大爱


王玉青回忆,牧琳爱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在做善事。在山东的这十余年间,每次救灾捐款活动,牧琳爱都会毫不犹豫地参加。2003年“非典”、2005年印度尼西亚大地震和海啸、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她都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


小到水电费、房租、翻译费用,大到每一笔投资公益的巨款,牧琳爱支出的都是个人积蓄。对需要帮助的人,她十分慷慨,但对自己,她却从不多花一分钱。刘庆安说,她非常节约,平时买东西找零的每一毛钱都要存起来,为孩子们买零食。她每次到餐馆吃饭,哪怕剩下一口饭也要打包带走。她有一辆三轮车,锈迹斑斑、吱嘎作响也舍不得换掉。


索晶玉作为当时牧琳爱在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同事,偶尔会充当其翻译。她说老太太年纪大了,汉语学习慢,但有几句说得很流利:“我有一颗中国心”“我只要求简单的生活,以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样我就很开心”。


这样一个乐善好施的老太太,在翻译的陪同下,在山东的农村走过了她生命的最后14年时光。她把爱留在了中国,只能与亲友相隔两地。直至2013年4月28日凌晨,她因冠心病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


俗话说叶落归根,牧琳爱选择百年以后长埋于第二故乡——中国。


刘庆安说,2005年2月16日,牧琳爱在聊城市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2011年2月,牧琳爱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确认。在当时聊城已登记确认捐献遗体的人中,牧琳爱是年龄最高的一位。据报道,当时跨国捐献遗体在国内寥寥可数,这是我省接受的第二例外籍人士的遗体捐献。作为牧琳爱遗体捐献的见证人,刘庆安感叹其奉献精神非一般人能比。


老人去世后,按照其生前遗愿,山东省红十字会接收了老人自愿捐献的角膜以供人体器官移植。除角膜外,老人的遗体被捐献给力明医学院以供教学、科研使用。

因为在中国慈善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牧琳爱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所喜爱,她的感人故事在山东大地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反响。她先后于2006年5月荣获“山东慈善大使”称号,2006年6月荣获“中华慈善大使”称号,2006年12月荣获“2006年感动山东十大人物”称号,2007年元月荣获“感动中国真情故事十大人物”和“山东十大新闻人物”称号,2007年11月荣获“山东省公益大使”称号。2008年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人社厅授予她“齐鲁友谊奖”,2009年5月11日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她“最具爱心行为楷模奖”,同年7月24日,聊城隆重举行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颁发仪式,牧琳爱成为聊城市首位获得我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友人。2010年2月4日,聊城市政府授予她“聊城市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3月8日,荣获“聊城市巾帼特别贡献奖”,时任聊城市市委书记宋远方为她颁奖。


生前,牧琳爱曾说:“我只希望大家在若干年后能够记起有个美国老太太在这里居住过,和大家交朋友,至于她曾经做过什么,那都不重要了。”后人观之,这位中美友谊的使者,把慈善事业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值得我们铭记并以她为楷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李瑞琪

来源 新浪潮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