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走进省中医康复科: 用爱心和耐心撑起康复希望

山东商报
2018-08-17 14:58:15

慢慢伸展手臂,拿起串珠把它移到指定位置,看看能不能单腿站立……不是简单的问诊开药,有很多病人需要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如今,新兴的康复治疗被更多人接受,与众不同的是,康复科是病人主动接受治疗,长期不间断地恢复也考验着康复医师的耐心和专业性。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以“尊医重卫、共享健康”为主题,旨在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健康崇高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中医院,体验了医院最具特色的康复治疗。


体验不到一分钟,手臂就酸了

      上午9点多,山东省中医院6楼的康复科病房里就已经满是前来治疗的患者。一位患者正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上肢康复训练。他是一位脑梗塞患者,患病后右侧手臂活动存在障碍,肌张力增加,肌肉紧绷,换位为治疗师的记者只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带动患者,做手臂的伸展、抬高、曲臂等康复动作。看起来简单的动作,需要恰到好处的力度和角度,记者很快就感到吃力,不到一分钟手臂发酸了。 
  像这样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在各个训练室随处可见。不仅用自己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师很多时候还会借助一些工具。在一间病房最里侧,一位腰椎骨折术后20天的病人正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抬高,自己用力”,“好,慢一点,可以休息一下”,病人双脚正吊在一个巨大的架子上,医生手托患者腰部指导他用力。这是悬吊治疗,用于锻炼患者的躯干力量。 
  据了解,康复科的患者大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等后遗症,定期做康复训练,才能利于肢体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医生除了治病、救命,还要更多关怀患者康复后的各种功能,以及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治疗师小苑正在给病人训练手功能,她认为康复的过程对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堆积木系扣子都是康复项目

   记者看到,很多康复治疗室都布置得很像健身房,里面摆满了各种“健身”器械。很多颤颤巍巍的患者正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依靠这些仪器进行康复训练,坚持一段时间,他们就可以甩掉拐杖和轮椅,实现独立行走和生活自理。
  虽然跟健身房有点像,但其实每台器械都内藏玄机,诸如反重力减重跑台、情景互动心肺康复功率车、髋关节训练器等,可以帮助那些偏瘫、截瘫以及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所致的各种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或改善机能;康复站立床则让无法站立的患者充分感受,让身体慢慢适应站立的感觉。还有很多有趣的治疗,比如积木、串串珠、安木钉、扔套环、系扣子……这些用类似孩子们喜爱的的玩具进行辅助治疗的方法,被医生们称为作业治疗法,虽然像做游戏,但其实都是可以锻炼身体各项机能的康复项目。


康复不是治疗的收尾

    康复治疗师李超在骨科康复方面已经从业10年,他告诉记者,康复治疗讲求整体思维,“比如腰疼,有的人就会觉得是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但实际上有可能是腿引起的。”
  现在所说的康复科已经不是传统观念上的康复科了。“粗略统计,康复科大多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还有一部分来自骨科,这和我们所理解的康复科一样,专看瘫痪和骨折,早期诊疗范畴的确如此”,李超说,现代康复科治疗范围扩大,涉及方方面面,“内科的糖尿病、冠心病,外科的烧伤、感染,前列腺炎,妇产科的盆腔炎、产后尿失禁,肿瘤手术及放化疗并发症,耳鼻喉各种急慢性炎症等现在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康复科治百病?当然也不是。只是这些病可能使人某些功能丧失或下降,而康复科有办法恢复。63岁的胡大爷,车祸后准备手术时突然四肢无法动弹、呼吸困难,后来转到神经科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症。面对如此严重罕见的病症,家人决定到康复科治疗,近一年时间,从被“判死刑”到如今可以扶墙走,康复效果明显。“康复是一个需要医患双方耐心同时病人要投入毅力的长期治疗过程。”胡大爷的主治医师介绍,他的一天都排的满满的。“早上8点,进行一个小时的自由训练,9点开始进行悬吊治疗;10点开始做约40分钟的艾灸,这个用温针疗法和雷火灸等时间比一般人长;下午1点半,他会通过作业疗法做上肢训练,半小时后再进行呼吸训练。”除此之外,胡大爷还要隔天扎脑针,不间断的拔罐,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现在,他的肌力已经从0级到了3+或4级,可以自己挠痒痒,也能扶着床边活动了。
  还有很多人以为康复科就是等前期治疗告一段落了,辅助完成一些“收尾”工作,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现在康复治疗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手法治疗,主要针对功能障碍;其次是保健,通过理疗等中医传统手法缓解病痛;还有的就是脑血管疾病治疗和运动员损伤后恢复。”李超表示,康复科不是辅助科室,康复的观念应该前移。


特色针灸,康复师每天要下700多针

     早上8点,康复治疗师刘家潇穿上白大褂,夹杂在一群说说笑笑的白衣天使中走进特色治疗室,开启一天“烟雾缭绕”的工作。他所进行的是针灸疗法,是康复科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
  治疗室里,并排5张病床上都是周身扎着细长针进行艾灸的患者。艾条燃烧的白烟瞬间布满屋子,味道也有些重,记者待了不到5分钟,已经觉得很呛,额头上也渗出了细细的汗珠。刘家潇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因为针灸时病人不能见风遇寒,所以都是封闭的。”在刘家潇的办公桌上,用毛笔写了“坚忍耐烦”四个俊秀的字,时刻提醒他要更加耐心地对待病患。据他统计,治疗室5张床位轮4拨人,一人大约半小时治疗时间,一天大概能治疗30人,下针超过700针,这个工作他已经干了四年。
  68岁的刁维珍如今仍坚守在康复治疗一线,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5年,见证了康复科的变化和发展。她介绍,目前科室共有50余人,医师9人,其中硕士6人,正高3名、主治医师5名;治疗师17人;护士11人。近几年,康复科增加了不少项目,“一直以来主要针对的是颈、肩、腰、腿、痛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患者,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此外,骨科术后康复、神经康复、心肺康复也是传统优势项目。”另外,作为中医医院,康复科还有诸如脊柱侧弯评估与治疗、康复综合训练治疗颞下颌紊乱病、血友病康复等都是其特色康复项目。“像以艾灸为主的特色治疗室,将传统疗法和民间疗法相结合,开发了宫氏脑针、冉氏慢理筋、刘氏太极罐法等独特疗法,效果非常好。”刁维珍说。康复科有很多像刁维珍一样的“女将”,一个患者每节训练课平均40分钟,每名医生每天平均要为10名患者做康复,除了去洗手间和洗手的时间,他们没有一分钟的休息时间。每天不停地帮助患者进行按摩、康复训练,康复师们却说自己一点也不累。刁维珍说,作为康复科的医师,需要娴熟的技术、沟通能力,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文/图记者于娜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