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在济举行 创新工艺,加快新药投入量产车间的进程
从仿制到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国产创新药物逐渐取代天价进口药,这背后是医药科研人员默默付出的结果,而究其根本,得益于药学人才的培养。11月21日到11月24日,致力于发掘、培养药学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第12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在济举行。
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三学生陆晟,第一次代表8人科研团队,跟随导师、师哥参加药苑论坛。陆晟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做的是药物仿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妥卡替尼(一种可用于乳腺癌的抗肿瘤药物)的一个合成新工艺,我们就此展开了研究。”陆晟说,在他们之前,这种药物的合成工艺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不能投入工业化生产。
经过日以继夜的科研,陆晟所在的团队突破了科研的瓶颈,理论上将这种工艺从实验室“搬到”量产车间加快了进程,“原研路线使用的是只适用于实验室的柱层析纯化方法,这种工艺流程比较复杂,我们采用的是可在一般反应釜内纯化、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重结晶工艺。”
“通过创新,我们将原研路线中8.7%的收率提高到了16%。”陆晟说,得益于他们对合成方法的创新,“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原料价格从原研路线的每公斤4000元降到了每公斤3000元。
相比于陆晟所在团队对新药研发工艺的创新,山东大学药学院聂爱清所在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放在了多基因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中使用超低剂量6-MP(一种用于急性粒细胞性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药物)的案例分析。
聂爱清告诉记者,在省千佛山医院实习时,她接触了一个特殊的患儿,“在给正常剂量药物时,这个孩子在第三个治疗阶段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聂爱清说,按照2015版儿童急临治疗指南两次降低药量后,虽然调整后的用药已经只有标准用量五分之一,但是患儿的不良反应仍未有好转,“后来,我们对患儿的基因进行了检验,发现有22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这相对于一两个基因位点突变的常见情况而言极其罕见。”
在发现了症结所在后,聂爱清所在的药师团队给出了将药物降低至不到标准计量4%的水平,最终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我们利用药物遗传学研究,使用超低剂量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控制了白细胞减少症,为临床再次遇到多基因突变的急淋儿童时如何确定药物的初始剂量提供了范例,发挥了临床药师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举办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目的就是适应国家对高水平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力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展示全国药学学生在药学科学和药学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成果和实践成效。”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党工委书记刘洪渭在开幕式上表示。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侯宝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编辑 崔妮娜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