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指导】蒋远兵:让议论向更深处漫溯 ——层层追问 打开思维

连云港发布
2019-04-26 16:00:32
蒋远兵96.54Mb

蒋远兵老师授课视频

蒋远兵   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担任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兼班主任。曾获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教学名师”,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市“先进教育个人”,市“统稿命题专家”,县“骨干教师”“高考先进个人”“高考先进教师”“优秀备课组长”“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等称号,多次获全国、省、市、县优秀指导教师奖,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让议论向更深处漫溯

——层层追问 打开思维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蒋远兵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然而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有的不知所云,有的堆砌材料,有的在一个点上打转,有的在一个平面上滑动,不能形成清晰、曲折而有深度的思维脉络,激不起阅卷老师的兴致。

  那么,如何让议论向更深处漫溯呢?窃以为,层层追问,打开思维,才是关键。

【常用方法】

一、朝同向问(由此及彼): 学会说“……何尝不是这样呢?”

  朝同向问又分为朝同类和相似问。

  例如:狐狸发现一窝鸡,因太胖钻不进去,于是饿了三天终于进入。饱餐后又出不来了,只好重新饿三天才出来,最终它哀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过嘴瘾,就是白忙活。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无人能带走一生苦心经营挣来的金钱。

  用青春赚的钱,难以买回青春;用生命赚的钱,难以买回生命;用时间挣来的钱,难以买回时间;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用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自己的一生。

  所以,学会适当的休息和调节,让精神充盈而愉悦很重要!

【由寓言小故事引出对人生的追问,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二、朝异向问(比较争鸣):学会说“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可是/然而/但是……呢?”“假如说(如果)……那么……呢?”“诚然(不错)……但是……吗?”

  例如:当七夕被遗忘,当文昌孔庙被毁,当圣斗士取代了孙悟空,当星巴克开进了故宫……我们本土文化的天空中,早已不再晴空万里。快餐文化入侵,韩流来袭,那一方天空中已阴云密布,大雨如注。

  有人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本土文化的衰败,是难以挽回的潮流。可是,不是所有的阴霾都将会驱散吗?马克•吐温说:“所有的雨都会停的。”我们坚信:雨过天会晴,在本土文化的土地上,终有一日会阳光普照。

  ……

  如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怀疑“雨过天会晴”呢?这样的文化生命力,更让我们坚信:雨过天会晴!

  然而,面对现今本土文化的衰败,只要坚信就能挽回吗?不!海南民谣的的流失,黎族织锦的失传,琼剧、京剧的式微,已经是雷声轰鸣。难道要等这些瑰宝像宋的钧窑、元的青花那样,快成为美丽的传说时,才能唤回我们的重视吗?

  不错,我们有《诗经》,有《茶经》,有《史记》……但我们仅抱着这些便能抵抗瓢泼大雨了吗?(灌南高中高三26班刘晗《雨过天会晴》)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先后用“有人说”“可是”,“然而”“不错”“但”等词语,曲曲折折,层层追问,比较推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周严而独到的思考。令人仿佛置身于崇山峻岭间,追随着曲曲折折、叮叮咚咚的清溪,不时还会遇到秀峰嫣然,禁不住连连叫好。】

三、朝大处问(以小见大): 学会说:“大而言之,不也是如此吗?”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堪称典范。文章先写家庭小事“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分析,然后写邹忌讽谏齐王,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受到启发,欣然接受。可见,由小到大,易于逗起兴趣,征服对方。

  再如:商纣王叫工匠做一双象牙筷子,箕子知道后忧心忡忡:“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韩非子·喻老篇》)

  大而言之,一个朝代,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也是如此吗?纵观历史,一些初兴的王朝,一些英明的君主,非常重视修订法纪,革除时弊,把反贪赃枉法、反腐化堕落作为振兴朝纲的重要政治手段,把社会革新作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这些政治措施,确保国家机体朝着巩固稳定的方向运转。反之,一代代盛世中,忽视了纲纪法度的落实整顿,官吏腐败,纲纪败坏,危机四伏,导致了一朝朝的衰亡。新的朝代兴起,新的统治者再度兴利除弊……

【从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扩展到一个朝代,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由头小,趣味浓,使主题迅速扩大升华。】

  四、朝深处问(探究原因):学会说“之所以……是因为……/探其渊薮/……的背后”

  例如:雨过天会晴,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更因为它的同化力。

  无论是春秋以前的“南蛮与北夷交侵”,还是十六国时的“五胡乱华”,都没有撼动华夏文化分毫,反而日渐汉化。自夏朝灭亡,夏桀之子带着本族成员迁徙到漠北草原,并且自立为王,却仍旧逃脱不了中原本土文化的影响,只创立了龙图腾崇拜的习俗。而后,匈奴族、鲜卑族、契丹女真无一不在历史潮流中被汉化。

  “兼、收、并、容、生”,正是这五点,使得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未被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罗马文化因日耳曼入侵而沉睡千年;埃及文化因凯撒的占领而伊斯兰化。而中国,也只有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八年抗战”后,五千年文化依旧熠熠闪光。魏晋及隋唐间,佛教文化的入侵却成就了中国式佛学——禅宗,融入了宋明理学之中。(2012年灌南高级中学高三26班  刘晗《雨过天会晴》)

【作者由唯有中华文化没有消亡这个果,深入追问它的因,高度概括为“强大生命力”“同化力”“兼、收、并、容、生”,而且充分论证,令人觉得力有千钧。】

总值班  胡柳君 朱萍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连云港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