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引领 产教赋能 绩效管理——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王绪松 徐书东 通讯员 白坤海
淄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国家双高校建设过程中,针对校企合作“合而不融”、产教融合“融而不深”,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等问题,聚焦新型电力产业,携手西安交通大学、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中低压配电网故障检测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等近200家单位,率先组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充分发挥共同体单位各方优势,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从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技术服务、国际交流、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发力,围绕新型电力产业链构建工作模式。2024年,淄博职业学院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

创新协同机制,搭建实体化运行机制。共同体建设机制以章程为统领,不断完善运行模式,优化利益机制,实现了主体多元、实体化运行。一是成立共同体领导小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理事长单位负责制,由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淄博职业学院担任理事长单位,共同体下设产教对接、人才培养、技术攻关、资源建设等4个分委会,为共同体对接资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技术服务途径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制定《共同体章程》。实现以章程为统领,采用实体化运营模式,动态化、持续性完善议事制度,形成工作流程,明晰责权分配,保障各方权益。以4个分委会为主体,建设“四维联动”机制,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实现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三是探索园区化运行模式。立足“行业”,强化“实体”,淄博市政府选派学校干部到共同体牵头企业所在园区挂职,牵头三方促“联”聚“合”。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任务和项目下沉到区域,园区内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和中试基地,探索园区化运行模式,提高各主体协同性。四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学校制定了《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产教供需调研管理办法》等8项制度,围绕议事决策、资源配置、绩效激励、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职责清晰、权属明确、衔接共享”的共同体制度运行机制。
实现协同育人,构筑新型的人才生态。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能力,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增强主体间协作,构筑新型人才生态。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共同体内部单位深入开展党建理论共学、党日活动同行、课程思政研讨等共建共学活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获批立项山东省首批现场工程师试点项目。实施了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同评价的育人新模式,采用了“产业导师+学校教师”双导师培养。24个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提升了“技术融入、工程融入、科研融入”程度。三是校企工作场所融通。成立“淄博职业学院--中鲸能光伏产业学院”,共建新型电力系统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等实习实训平台,打造教学实习、企业员工研修、产学研合作的“三合一”基地。四是提升人才培养规格。聚焦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领域,通过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等措施,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上移,培养内容贯通职前和职后,教学空间联通学校和企业。强化上下学段协同联动,2024年共同体内山东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贯通培养招生规模增加150%以上。
促进科教融汇,拓展科技创新的维度。聚焦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围绕新质生产力要求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换速度。一是打造科教融汇的孵化器。学校获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与科汇电力共建山东省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与中鲸能科技集团共建淄博光伏产业创新研究中心,面向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区域发展和转型升级,通过政校企行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产教融合、技术技能等3类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形成从原理到产品的转化器。围绕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协同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12项,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力储存和传输等重点领域,解决关键共性技术16项。三是实现产品到产能的放大器。淄博市推进投融资机构、科技对接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为共同体搭建全链条、专业化的科技成果服务。共同体牵头单位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供应链、产业链优势,建立中试基地,实现智慧能量控制器、低压物联网终端等5个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完成从“小产品”到“大市场”的跨越。四是建立技术技能人才的助推器。学校立项山东省劳模工匠学院、山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面向共同体企业累计开展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工人培训班11期,共计4531人次。承接华润电力新能源运维全国技能大赛,主办光储融合创新与未来能源系统论坛,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贡献科技力量。
推动国际交流,打造合作的新高地。共同体在建设过程中,主动探索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新路径,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构建多类型国际化交流机制。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发起成立“中非职业教育联盟”,协助19家联盟成员单位在非洲建立境外办学机构,指导109所院校为坦桑尼亚开发职业标准57项,承办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对话会(中国-非洲)和非洲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二是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2024年4月学校成立淄博职业学院“马来西亚-班·墨学院”,首期培训50名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在专业标准、资源建设上取得明显进展,预计年培养培训规模达到6000人次。三是开展专业国际化认证。学校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通过了英国学历学位评估5级认证,实现专业与国际标准对接。开发国际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各1套,实现70余名学生赴世界500强企业实习就业。四是提升教师国际化新动能。学校选派12名教师到境外企业实践流动站和“鲁班工坊”锻炼,参与完成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分析报告1份,结合海外“鲁班工坊”所在区域人才需求,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保障机制,推进治理的“数字化”。建立价值整合、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可靠的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一是构建双环质量监控体系。突出质量观,构建校内外双环质量监控体系,“校外环”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投入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校内环”以学校为主体,重点围绕技术技能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实现互相促进、协同推进的校内外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开展教育教学全过程评价。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共同体顶层设计、资源保障、运行实施、绩效评价相结合,实现企业等主体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专业教研会议,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是建设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学校质量管理平台将部门年度常规工作清单、工作计划、工作通报、工作成果等工作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工作状态及成效网上实录化数据,对人才培养、资源开发、成果转化、产出效益、关键技术问题完成度等核心指标进行评价。四是建立完善数字监测评价机制。建成共同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站,为开展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人才需求预测与订单培养提供数据支撑,累计发布信息500余次。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