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扭起来!

锣鼓敲起来,才有年的味道。每逢春节,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便会响彻济阳的街头,秧歌队伍走街串巷,为新的一年送上满满的祝福与欢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鼓子秧歌不仅仅是节庆时的娱乐,更是济阳文化的重要象征,深深根植于济阳人民的血脉中,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情感。
济阳鼓子秧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其起源到如今的流派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见证了地方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跑十五”等,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平原的先民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祭祀活动。在每年的丰收季节,劳动人民为了庆祝劳动成果和祈求来年的丰收,常常聚集在一起,拿起杈耙、棍棒等农具,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击打,一边舞蹈。这种舞蹈既是祭祀天地、崇尚自然的方式,又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最早的“鼓子秧歌”。
到了北宋时期,鼓子秧歌逐渐脱离了单纯的劳动庆祝和祈祷功能,开始带有更强烈的艺术表现性。人们通过击打木鼓、铜锣等打击乐器,并结合舞蹈和歌声,形成了初步的“打鼓子”表演方式。由于此时鼓子秧歌形式较为自由,舞者们并未严格遵循固定的动作和队形,更多的是依照节奏和情感的需要进行舞蹈。
济阳鼓子秧歌的盛行与规范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秧歌的表演形式逐渐规范化,舞蹈的动作、节奏以及表演队形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成为节庆和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每逢重要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庆时,秧歌的表演成为乡村必不可少的节目,各村都会组织或邀请秧歌队伍演出,带来吉祥的祝福和欢乐的气氛。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济阳鼓子秧歌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还丰富了“伞、鼓、棒、花”等表演道具,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流派。
以仁风镇流河村为代表的“老慢板”。节奏较慢,动作舒展飘逸,主要动作有蹲伞、跑伞、踢伞、拧伞,有刚柔相济的大鼓、大锣伴奏,气势雄浑磅礴,十分耐听耐看。
以仁风镇司家坊村为代表的快板鼓子秧歌。他们的表演为“插伞”,节奏欢快,舞步潇洒,角色若以所持道具来分,则“伞”“鼓”“棒”“花”一应俱全。
以曲堤街道金李村为代表的小伞鼓子秧歌。他们的表演为“举伞”“鼓子”“地花”三种角色,舞蹈动作多,场面变化快。开场精神洒脱,刹场干净利落,具有美、情、神的艺术魅力。

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也逐步分为“街筒子”和“跑场子”两种:
“街筒子”是秧歌队走街串乡进行的表演形式,队伍在行进的过程中,通过变换阵形和动作来呈现丰富的舞蹈表演;
“跑场子”通常会在较大的固定场地进行,秧歌队根据锣鼓的节奏和指挥的安排,按照预定的场图进行表演。表演时场面宏大,多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表演,队形变化多样,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这就是济阳鼓子秧歌最令人称道的“场图”。
鼓子秧歌的场图取材极为广泛,借鉴了古代战阵、古代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实践、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图案、动植物形象等各个方面,经过世代传承演练出一百多个舞蹈阵图。

在场图套路中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文场”变化明快流畅,舞者各自保持上身姿态,按所跑的场图路线快速穿行。“武场”节奏欢快、热烈红火、舞姿雄伟,进出皆用舞蹈动作表现。“文武场”则是半文半武的场图和动作变化,在表演中经常交替使用,套路变化繁多,动作粗犷豪放,节奏欢快且热烈,令人赏心悦目。
舞者们穿着传统的服饰,挥舞着色彩斑斓的伞和花,把浓浓的年味通过一个鼓点、一个舞步、一个装扮送到千家万户,每一场表演,都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期许。(来源:济南宣传)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