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济南数字产业发展的“小切口”与“大棋局”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2025-02-26 17:13:17

  2月17日,一场全国信息化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在济南召开。当与会嘉宾走进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目睹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国产化算力系统时,这座城市的数字产业图景正悄然展开。济南,这座以“泉城”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以数据要素流通为切口,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的创新路径。

  从“沉睡数据”到“流通要素”,重构数字时代生产关系

  数据被称为“新时代的石油”,但其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流通。济南深谙此道,率先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作为改革的突破口。2024年,《济南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办法》出台,成为全国首个市级政府规章,明确数据确权、运营、收益分配的全流程管理闭环。例如,“泉融通”金融场景应用通过整合政务数据,实现金融机构授信额度超650亿元,企业贷款审批周期缩短60%。这种“数据返还”机制,让原本分散在政府部门的企业信用、社保、税务等信息转化为可流通的生产要素,直接赋能实体经济。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济南通过“数据要素券”等政策工具,推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截至2024年,全市已有200家企业启动数据资产入表,资产评估价值达2.7亿元。浪潮集团依托工业数据构建的“平阴玫瑰数据大脑”,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数字化,带动产业附加值提升30%。数据从“沉睡的资产”变为“流动的资本”,标志着济南正以制度创新重构数字时代的生产关系。

  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从实验室到场景化的跃迁

  在济南的数字产业版图中,技术突破始终与场景应用紧密交织。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的神威蓝光计算机系统,采用国产“申威1600”处理器,不仅实现了算力自主可控,更通过“超算实训周”“数字村官平台”等模式,将尖端技术下沉至基层治理与人才培养。这种“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让济南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以区块链为例,济南早在2020年便启动了“泉城链”政务平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如市民通过链上数据授权,可一键调取病历信息并完成商业保险理赔,平均赔付时间压缩90%。而在工业领域,山大地纬开发的区块链平台助力“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落地,企业融资成本降低15%。在济南,技术不再是实验室的“展品”,而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正是济南数字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核心逻辑。

  制度创新与生态构建,政府与市场和谐“共舞”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济南用实践表明,政府的角色既非“包办者”亦非“旁观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生态的培育者”。一方面,通过建设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中心、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基础设施,为数据交易提供安全环境;另一方面,以“2+N”产业布局(2个核心区、N个集聚区)吸引500家数商企业入驻,形成涵盖数据登记、评估、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协同在政务服务领域尤为显著。“爱山东”5.0版集成90%以上政务事项,市民通过“鲁通码”即可实现“一码通办”,而背后支撑的是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日均53亿次的共享调用。政府通过开放数据接口,企业则开发出“泉城商业选址”“急救设备导航”等应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性循环。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的结合,让济南在2024年开放数林指数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二。

  济南数字产业的成果实践揭示了一个规律,在数字经济这场“长跑”中,找准切口比盲目扩张更重要。数据要素流通这一“小切口”,既触及了数字经济的数据权属与价值释放这一核心矛盾,又串联起技术、产业、制度的多维变革。正如济南的超算中心不仅服务于科研,更通过算力共享成为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引擎。”

  当一座城市能以制度创新释放数据活力,以技术突破赋能产业升级,以生态构建凝聚市场合力时,“小切口”便能成就“大棋局”。而这种“小切口、深耕作”的模式,或将为更多城市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济南样本”。(来源:姬望平)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