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被点赞的“南繁”是什么?济南正在做一件大事

我刷到一条短视频。
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说,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干着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在他的团队里,就有一个叫李文强的,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几乎每年都在南繁基地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由此,很多人第一次注意到了“南繁”。
那么,什么是南繁?南繁基地又是什么?
为什么要在南繁基地有可能干着一辈子都没有结果的事情?

航拍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 图源|三亚南繁公众号
一
南繁:中国种业的“热带加速器”
“南繁”,这个对许多人陌生的词汇,却是中国农业科研的“生命密码”。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我国南方特别是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开展农作物种子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
因为,育种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种子的一代代繁育中,选出那些性状优良的个体,不断杂交,继续选育,最终育成一个新的品种。而一个品种的育成,往往需要十多个世代的培育,但是大多数作物每年只成熟收获一季。从而,要想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一年又一年的等待,甚至需要十几年。
我国南方气温高,冬季温暖。于是,育种专家们,开始南下,让作物多种一季,以此加快育种的进程,这就是最初的南繁加代育种。
媒体报道称,我国最早进行南繁育种的科学家是吴绍骙,他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冬天,吴绍骙将河南的玉米种子,带到广西进行繁育,开启了我国南繁育种的历程。
如今,全国近30个省份的科研机构、近万名科技人员每年如候鸟般迁徙至海南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利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进行育种攻坚。
南繁的“加速”能力有多强?举个例子,在北方,一年只能完成一代作物的育种,而在海南,一年可以完成两到三代。具体说,比如水稻,在海南一年可以种植六代。这种“时间压缩”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快地筛选出优良品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
如今,位于海南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科研平台,也是我国最大的国家级育种基地。
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南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缩短了育种时间,更在于它为中国种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从品种选育到推广应用,南繁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二
文学与科学共鸣:济南出版的“南繁史诗”
全国两会上提到的李文强是无数南繁人的一个缩影。
我们熟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曾常年在海南进行南繁。从袁隆平发现“野败”开启杂交水稻革命,到如今玉米、大豆等作物新品种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以来70%以上的农作物品种经南繁加代培育。无数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支撑起中国人的“饭碗”。

可以说这里是中国农业的‘硅谷’,每一粒种子都在追赶太阳。
这里不仅是科研的“加速器”,更是种业的“练兵场”。每年,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在这里与时间赛跑,与天气博弈。台风、暴雨、干旱……
南繁从来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坚韧的付出与奉献,甚至是默默努力一生无所回报。
正如《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所说,在育出良种的同时,奋斗在南繁的中国农学家们也创造了南繁精神,激励一代代后人。对中国农学家群像的颂扬和南繁精神的阐释传播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济南出版社推出的《南繁种子梦》就是一部南繁题材文学作品。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了一百年四代人在北纬18°度的“南繁硅谷”追光逐梦的故事,为攻关中国种业“芯片”,一代代南繁人接力奋斗,让中国牢牢掌握农业“芯片”的梦想不再遥远。书中细节真实到让水稻专家张士永“忘了这是小说”——科研人员顶着烈日授粉、台风夜抢救试验田、春节留守基地……
这些场景与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提到的李文强“每年第一个到海南、最后一个离开”的经历如出一辙。文学与现实的交织,让“南繁精神”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视野。
这本书以袁隆平、谢华安、颜龙安等中国农学家为原型,讲述了一代代农业科学家在南繁基地接力追梦的故事,被评论家誉为“用文学点亮中国种业的火种”。读一读《南繁种子梦》,向北纬18°上的“追光”者致敬。

三
“北方种业之都“的泉城布局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农业大省的核心枢纽,济南也有着一个种子大雄心。
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北方的种业之都。
接着,济南又发布了《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围绕“保、育、测、繁、推”五大关键环节,全面启动五大行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步伐,着力将济南打造成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中国北方种业之都”。
政策
科研上,布局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包括植物基因编辑、小麦“核不育”育种等生物育种平台。其中,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小麦种业专营企业,其培育的济麦22和鲁原502在山东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济南拥有52所驻济高校,集聚了众多的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山东省农科院,建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0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部级平台50个,省级平台48个,实力强大。济南也加大了对高端种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许多知名种业专家奔泉城而来。同时,济南坚持“以友会友”,运用展会来助推现代种业的蓬勃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济南北方种业之都梦想的坚强支撑。

四
未来已来:一粒种子的“泉城答卷”
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在三亚召开了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推进会。会议提出,南繁硅谷规划是南繁基地规划的升级版、加强版,高水平建设国家南繁硅谷,必须深入实施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锚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加快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而济南的“种业版图”同样清晰:2025济南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北方种业之都,推动起步区现代种业产业园、钢城区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创新发展,建设山东省现代农业大科学中心(齐鲁农谷),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90家,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
全国两会上,李文强被“点名”的瞬间,恰是中国种业振兴的荣耀——那些默默耕耘的“追光者”,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致敬每个为了我们“饭碗”而努力追逐种子的人。(来源:趵突视角)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