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点题”,济南这样作答!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2025-03-17 17:21:40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年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其中,培育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被重点提及,释放出振奋人心的积极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点题”这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济南有基础、有优势,有不少已经抢先布局、崛起成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未来产业”连续第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最近,在济南,也有两条与此相关的消息刷屏了。先是,由济南本土企业研发出的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与DeepSeek“梦幻联动”,开启升级换代,不仅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奔跑,还具备人机交互能力,能做出抱拳、握手等精细动作。紧接着,全球最先进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宣布实现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其中的部分核心部件就是由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制备的。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消息,实际上不约而同地标注出济南在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的向上发展轨迹。

  今年恰逢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100周年,联合国宣布2025年为“量子科学与技术之年”。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量子科技的两座城市之一,济南在十多年前就提前布局量子产业,一路“宽松”培育,如今,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已实现全方位布局。

  量子科技大有可为。在今年的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量子”被提及9次。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提速量子技术产业化进程,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持续拓展“量子+”应用示范,健全全国首个“颗粒物光量子雷达监测网络”。按照规划,济南量子信息产业到2035年将达到千亿规模。

  

  去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这场向苍穹要动能的竞速中,谁能占据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济南,在这场空天信息领域的角逐中从“0”起步,逐步迈向了“1”的阶段,并展现出向“N”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济钢集团卫星总装基地位于济南高新区算谷产业园,规划3年后产能可达年产500公斤级卫星100颗。该项目填补了济南市以及山东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实际上,济南早已在逐梦空天的旅程中开始了跋涉。时间回拨到2022年7月27日,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参与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成功发射,当年9月6日,“泉城一号”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两颗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4年,太空中有了更多“济南足迹”,9月,济钢集团携手中国卫星科技集团,成功将AIRSAT星座01/02星(济钢1号/2号)送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是济南在空天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更是在商业航天领域全面布局的重要一步。

  如今,济南已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全市新获批筹建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28个,空天信息领域创新平台总数已达154个,持续助推空天信息前沿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1月17日,济南商河机场正式开航。一架满载邮政快件的快递无人机从长清区一家快递分拨场地出发,10分钟后抵达目的地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1月25日,装载着外卖箱的无人机在千佛山景区缓缓落地。仅用了3分钟,一份外卖就从经十路某餐饮店铺送达千佛山景区指定地点。

  万米苍穹,竞相角逐,千米下的天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繁忙。济南低空经济产业正迎风而上、乘势起飞。

  

  “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瞪羚企业也是首次被提及。

  无论是瞪羚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都是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济南积极构建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在入选奖励、技术研发、融资服务、人才政策等方面全方位扶持。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市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累计达到163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各级各类优质企业总数突破8500家,专注主业、聚力创新、梯次成长的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从这些企业的特点看,含“新”量十足。就行业分布而言,他们所属行业大多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假以时日,这些企业就会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人工智能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产业在一座城市同向发力、双向奔赴,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济南首条L3级智能网联公交线于去年12月12日示范运行,截至今年2月16日,两个月的时间已有2300多名市民预约体验。笔者乘车体验发现,车辆能自主识别交通信号,360度感知周边环境,并能自动完成超车、转向等功能。

  而在济南起步区,不仅有更智能的济南L4级公交车在部署中,还有12条智能感知道路已经通车,通过大屏幕就能给道路内部隔空“体检”,清晰感知道路病害情况、道路全域交通事件……这些“智能”道路,让起步区成为全国首个在城市中实现规模化建成智能感知路网的新城。去年,起步区还发布了“车路云一体化”场景需求清单,率先探索无人公交、无人物流车、无人环卫车等应用场景。

  2024年,济南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在产业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今年济南比亚迪全年下线新能源乘用车有望突破50万辆以上,落户起步区的宾理科技高端新能源汽车工业园也有望在上半年开工建设。

  今天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可能就是明天的支柱产业。相信这些产业快车,一定能够载着济南掌握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的制高点。(来源:济南宣传)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