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者”张连钢:打造自动码头“大国重器” 书写智慧港口“中国方案”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2022-05-13 16:31:56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作出关于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决定,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张连钢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连钢是“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报国,带领团队锐意进取、集智攻关,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一整套技术标准,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5G智慧码头,成为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中应用的成功案例,被誉为中国智慧港口的“推门人”。

啃下自动码头建设硬骨头

1983年,张连钢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港。进港不到10个月,这个年轻小伙主动放弃了人人羡慕的机关岗位,投身到码头建设一线,报名参加第一个集装箱泊位建设,从此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39年。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就是一种很原始的、朦胧的工匠精神,因为我父亲是搞汽车修理的,我从小就觉得当一个技术好的技术工人是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从事这个专业以后的职业追求。”张连钢说。

2013年,青岛港开始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既懂集装箱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又懂生产业务的张连钢成为上级的不二人选。征求他本人意见时,时年53岁的张连钢全然不顾刚刚做过肺癌手术的身体,拉起20多名技术骨干组建项目组,毅然决然地扛起振兴中国港口的历史重担。

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庞大系统工程,但自动化码头的结构是什么样、该怎么建,项目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见过。在外界一片质疑声中,在无资料、无经验、无外援的情况下,张连钢带领团队走上了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新路子。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创新往往是九死一生!”最难的时候,自动化码头的关键技术——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经过数月攻坚,标准却始终达不到要求。在推进会上,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张连钢打破沉默:我们没有退路,不能退缩、坚决拿下,否则我第一个跳海!团队重新梳理了研发情况,分析近万条工作日志,提出上千条优化建议,归纳出十几种类型,最终突破了这道难关。

创下世界最快码头纪录

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是一个长期困扰行业的安全难题,要在几分钟内完成设备的锚定被业界认为是不可能的,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们研发了“一键锚定”系统,可以在2分钟内完成桥吊、轨道吊等大型机械设备的防风锚定,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张连钢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还研发了能够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的机器人、自动充电无限续航自动导引车、恶劣天气“一键锚定”轨道吊等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用3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8到10年的码头规划、建设和运营任务。

2017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在首船“中远法国”轮作业中,平均装卸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下世界最高纪录,全球首次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2018年3月,张连钢远赴英国伦敦,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并荣膺“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而这之前,亚洲港口从未受邀参加峰会。这个在一片质疑声中建成的自动化码头,如今赢得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同年7月,德国“工业4.0”提出者门迪斯参观码头后表示“你们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方案’”。

打造智慧港口国际标杆

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时,张连钢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主动担当,再次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带领团队攻难题、破难关。

尽管一期码头取得巨大成功,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自动化码头,但在二期码头建设过程中,张连钢没有简单复制一期的方案,而是坚持追求新的超越和突破。

2019年11月,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二期工程就投产运营,又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全球首创智慧监管系统”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为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样本”,也为中国新能源发展和5G技术的推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带领团队连续6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创造出平均作业效率36.2自然箱/小时、最高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纪录,超过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他主持完成港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0项,发表论文20篇,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项。

从产业工人到全国重大典型,张连钢用极其不平凡的拼搏与奋斗,树立了一座展现产业工人新风采的精神丰碑,奏响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最强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崔妮娜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