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书在济发布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2022-08-01 15:13:16

7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文化研究院联合发布了《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据悉,这是我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立胜;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孔繁轲;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邵军等在线下参与了《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的发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等专家学者线上参会。

根据我国通行的范畴,“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巩固乡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推进与时俱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和善用乡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创意引领和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产业等等,它们是党中央多年倡导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维度,构成了本蓝皮书各栏目文章的基本论题。

王立胜介绍道,蓝皮书首次从历史哲学的叙事尺度,衡量审视我国乡村文明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百年巨变”,梳理概括乡村文明从“乡土中国”范式向“城乡融合中国”范式转变的历程,探索思考塑造中国式乡村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条件。

蓝皮书里的总报告将我国乡村文明所经历的百年巨变分为四个阶段:乡土中国、城乡二元中国、城乡两栖中国、城乡融合中国。王立胜表示,作为我国百年乡村发展的第四阶段,“城乡融合中国”是个“进行时+未来时”的、处于“尚未”状态的文明形态,因而更适合作为建构主义而非本质主义的理解对象。

“未来我国乡村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凸显为:参照国外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乡村在快速巨变中出现的问题,将美好生活想象与诊断治疗意识结合起来,从我国传统乡村文明中发掘萃取‘教化教养’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充分和精准地发挥我国政治组织优势的同时,让乡村基层治理内生出新的精神性内涵,最终滋养出对接历史传统、适应现代生活、提高群体修养的新的乡村文明。”总报告还指出,以县域为单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脚基层社区重塑“家园意识”,是未来乡村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双焦视点。

此外,蓝皮书还通过具体案例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广东青田坊的“青田范式”、河南罗家村的“弘农书院”、内蒙古库伦旗的“启睿计划”、河南大南坡村的“美学经济”等这些乡村文化建设行动案例的分析,生动再现了乡村振兴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为乡村振兴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宝贵的学理参考和经验启迪。

“本书的问世不仅为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也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孔繁轲表示,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也是乡土人情、村规民约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承载着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山东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全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恳请各位专家对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多提宝贵的发展建议,帮助我们梳理思路与策略,更好地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让我们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孔繁轲说。

王邵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乡村文化的蓝皮书,是国内长期从事乡村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多年潜心研究的精深之作。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案例,审视了我国乡村文明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百年巨变”,总结了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多重有益探索,为乡村文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学理参考和经验启迪。

​作为蓝皮书的主编之一,王邵军也提出了他的思考:何谓 “乡村文化”?如何平衡历史传统性与现代流行性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今天,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他表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而乡村文化建设绝非一日之功。“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也绝非一成不变,新的理念、新的经验研究都会提供新的研究灵感和实践指导,愿为我国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献计献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樊鹏莉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