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凉山乡村推广普通话应用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会议之后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关键之年,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之年。国家共同富裕政策是全民共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西部乡村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共同富裕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为落实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初心使命”实践团响应教育部语用司联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发布的《2023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的号召,积极展开了此次“凉山之行”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进入西部山区会理和西昌两地多所学校和乡村进行普通话推广和社会实践调研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推普工作
2023年8月2日至4日,实践团在会理市开展推普活动,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发放、讲解普通话推广手册等方式进行推普活动。2023年8月5日至7日,以同样形式在西昌市展开推普活动。实践团在实践过程中,进入沿途的乡村和乡村学校进行推普社会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组织不同形式的普通话学习、交流活动。围绕普通话使用情况、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学习需求等情况,对当地的青壮年、妇女儿童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通过为期数天的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等活动,摸排了当地普通话的普及情况、推普工作实际和各类服务对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
语言是桥梁,也是致富工具
凉山是深度贫困地区和彝族聚居区,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的问题是当地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当地政府以宣传、加强学习氛围为目的在成员单位、乡镇(街道)和各学校显眼位置悬挂、张贴推普标语,利用黑板报、LED屏、展示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宣传,营造全员参与推广普通话的浓厚氛围,为普通话学习和推广工作在民间营造共识,凝聚合力。
特别是针对当地学生普通话的普及和运用情况,积极推广“学会普通话,说话读书都不怕”的口号。因为学好普通话,可以为他们未来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商业机会,以此为基础就能通过教育实现脱贫致富。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将学校、家庭、乡村、社区等调研地巧妙结合,多途径、多层面深入了解会理和西昌当地推普现状,通过乡村社区调研、学校推普,团队成员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推普的重要意义。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态度背后更蕴含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这其中不变的,还有永恒的家园守望与民族情怀。实践团为当地推普工作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学校教育要规范使用汉字,教师授课用普通话、板书用规范字,引导学生说普通话,在作业、答卷中用规范字;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推普措施,开展实用性强的普通话语言培训;三是利用好新闻媒体,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新闻媒体相融合,为当地人提供容易获得的学习材料。
实事求是,立足于现实助发展
实践团队立足会理铜镍、铅锌、钒钛铁、电煤、特色农产品加工、红(石榴)、黄(烤烟)、黑(黑山羊)、绿(生态林果蔬)、蓝(乡村旅游)加现代流通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10+2”产业构架,针对中老年村民、返乡青年及大学生、学龄前儿童三个重点群体,研究设计了包括生活场景、社交场景、劳作场景、求职场景和家校场景五个主题情境在内的普通话课程。对于当地学生则是除了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及音节结构、拼读、拼写等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外,还增设经典诵读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普通话。经过几天的相处,有效地帮助当地孩子们提高了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深化了学普通话的意识。最后,他们都希望能够努力接受教育,走出山村,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到大山外面与更大的世界交流对话。
实践团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目标,以“推普技能+”培训为载体,深入西部山区、走进乡村学校,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职业技能、生活技能送入千家万户,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樊鹏莉
通讯员 范兆祚 潘鑫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