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团队解决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问题
近期,山东省政协召开了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协商会议,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徐征和教授提交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并被采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期盼,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济南大学作为沿黄省区的高校,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贡献济大智慧与力量。
东营位于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这里有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利用难度最大的滨海重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民谚,道出了这片盐碱地面临的生态难题和农业发展困境。为了唤醒这沉睡的土地,徐征和教授带领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的科研团队扎根一线、攻坚克难,研发出黄河三角洲咸水亚淡化灌溉关键技术,建立适宜不同农作物灌溉需求的咸水淡化处理工艺体系。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5450亩,年均增收节支超8000万元。近期,研究团队又开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将新型生态混凝土材料引入盐碱地灌溉和土质改良,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开发带来全新思路。
针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问题,徐征和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时空优化、以咸替淡、咸淡交替、水盐平衡”的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精准生态利用核心机制,系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水土盐化特征、水资源优化配置、咸水亚淡化工艺优化、作物微咸水灌溉技术及精准生态调控模式,在一系列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形成多项成果应用转化,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取得显著效益。团队提出的“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特征与精准生态利用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徐征和带领科研团队聚焦行业特色,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山东省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综合节水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结合山东省农业节水发展实际,建立了变化环境下农业用水多过程转化机制与耦合方法,研究形成山东省不同类型区农业节水面源污染的防控技术体系,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完成济南市社会民生重大专项计划《济南市水环境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要围绕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泉域补给区水环境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济南市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完成地方生态环境局委托《聊城市、菏泽市入河排污(水)口排查与监测与溯源》项目,完成了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排污(水)口预排查与监测,进行溯源监测分析,专题制作排污口分布“一张图”,为助推“十四五”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徐征和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带领科研团队立足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行业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积极对接山东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团队主要从事农业节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监测与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重大水利科技计划、济南市社会民生重大专项计划等项目,到账总经费1000余万元,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论著2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灌溉水源联网调度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模式及产业化示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黄河三角洲一直存在淡水短缺和土壤盐渍化问题,这里的主要农副产品沾化冬枣增质增收面临‘瓶颈’。我们的研究就是阐明区域土壤水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盐化特征,提出适宜该地区的农业灌溉咸水淡化处理工艺体系,建立沾化冬枣微咸水滴灌和微喷灌灌溉制度以及冬小麦微咸水灌溉模式,构建区域咸水资源安全利用效应评价与指标体系,为该区域咸水资源化利用和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滨州沾化,徐征和教授看着眼前硕果累累的冬枣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以沿黄省区省会城市命名的高校,济南大学抢抓历史机遇,立足大学职能和根本任务,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学科建设引领融入、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社会服务全面融入,在各方面积极融入服务黄河战略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战略”和山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通讯员 刘珂珂 杜艳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