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秉持创新思维 赓续非遗文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朱本银 姚胜君 通讯员 任芳 李莹
一排排透明的水晶罐里装满了板蓝根、茜草、苏木、紫草、黄柏、槐花等天然的草木染料,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选料、设计、浸泡、煮染、固色、清洗等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非遗学院的“青悠坊”非遗传承工作室就完成了一块块独一无二的纯天然的草木染花纹的丝绸、棉麻等面料,再经过学生们的巧手做出布偶、围巾、手机包、发圈、胸针等各类非遗文创产品。学校的“琉璃坊”、“玲珑漆扇坊”、“帛毓造物坊”等手工技艺传承工作室都不停的精彩绽放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职业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非遗项目传承与培养的重任。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培养方面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设计系非遗学院非遗作品展示
非遗+技艺创新,增强非遗传承引力
非遗项目技艺都具有工艺繁复、过程严苛的特点,从学习、掌握到精通并非易事。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将非遗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的能力,激发非遗项目的创新活力。例如,艺术设计系非遗学院“青悠坊”古法草木染。在植物染料提取技术创新使用微波、超声波等辅助提取法,这些方法提高染料提取率,加快色素的释放缩短提取时间,又对环境友好,且能更好地保留色素成分。在染色工艺上创新,研发了冷染工艺、无水染色、连续染色等工艺新技术。这些创新技术即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纤维材料的损伤,还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在学生的长期培养过程中还对媒染剂、染色工艺流程与产品开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通过这些传统融合科技的创新,非遗草木染不仅可以保持其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环保优势,还能让非遗传统文化产品更好地适应现代生产和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能让学生在非遗技艺创新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和激发对非遗传统文化的热爱。
青悠坊非遗项目展示
非遗+新媒网络,丰富非遗传承载体
非遗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线上网络平台传播与宣传是新时代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借助网络平台拓宽非遗技艺传播路径和非遗产品营销渠道,能够丰富非遗产品宣传和销售业态。从网络平台销售非遗手工产品进一步开拓网络视频进行非遗技艺的再创作,实现从具象物质产品到传承数字文化产品,非遗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云”端得到发芽生根开花,非遗技艺的传习教学过程从“实训室”转到“屏幕前”。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非遗学院创建专属的非遗项目网络网站,展示非遗的历史、技艺、传承人故事等内容,为公众提供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与文化的平台。学生们打造了“遗脉相承”“齐风雅韵”等社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非遗相关的图文、视频,增加非遗的学识率和影响力。老师带领学生开发了“云端非遗学院”在线课程10余门,向全校学生和公众传授非遗知识,培养传承人才。还通过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非遗技艺体验,如虚拟参观非遗技艺现场等。
搭建非遗产品线上营销平台,开设官方店铺,销售非遗自主研发的产品,建立非遗文化直播基地。学生志愿者们组织开展非遗技艺、非遗产品直播带货、邀请非遗传承人做客直播间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等形式,展示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购买非遗产品。
开展非遗类在线互动活动,如:非遗设计大赛、DIY教学等,让用户参与其中,增加用户的粘性和产品的销量。举办线上非遗节、展览、竞赛等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不断拓宽学生的对非遗文化的研究路径与创意思路。
艺术设计系非遗学院通过非遗+新媒网络的各类方法和策略,使传统的非遗文化可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实现传承载体的网络化建设和非遗产品的在线营销,从而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商业化发展。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积极性,进而反哺非遗发展。
非遗+社会实践,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从非遗角度看,为其注入青春活力,大学生非遗+社会实践可助力非遗打破传统传承的局限,开拓传播渠道。对于大学生而言,把非遗融入社会实践中能增强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瑰宝。同时这也是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契机,包括组织、沟通等。再者,这种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使者,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非遗学院的大学们志愿者们创新开展了非遗项目主力乡村建设、非遗项目进学校社区活动、非遗项目文化展演与体验、非遗项目研学游、非遗项目融节日庆典等100余项非遗+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山东“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先进集体等各类融非遗项目的荣誉获奖10余项。例如,助力乡村建设的“青青草木,赋能乡村振兴”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志愿者走进淄博淄川区太和镇东东峪村,并于建立东东峪村青悠坊文创基地。为村名和游客提供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并展示古法草木染的文创产品。“智慧时代-非遗技艺传承”非遗剪纸技艺走进淄博六中。“遗脉相承-打卡非遗零距离”非遗展演与体验走进周村古商城。暑期开展“青出于蓝而胜
御览”“仲夏之约-牵手古法草木染”等系列研学游活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非遗技艺体验展演等活动。
学生进行非遗项目实践活动
通过“非遗+社会实践”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实践来学习。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研学课程和社区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非遗的兴趣和技能,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非遗节庆进社区活动,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非遗+区域特色,集聚非遗传承资源
融合地域发展的特色,高职非遗技艺实践中要立足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升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地方性职业院校更要与当地区域经济、文化等相结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学生结合淄博丰富的非遗资源,打造了“非遗之旅”等多个非遗项目。实现“引进来、走出去”助力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德育教育。把淄博的丝绸、陶瓷、琉璃、周村烧饼等非遗文化引进学生课堂,在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感悟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追求、唤醒造物思想、传承传统美德。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非遗学院现有“青悠坊”“造物主义”等7个非遗工作室。工作室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技艺传承课程、非遗讲座等。在开展非遗技艺教育的同时从地域的特色找到结合点,学生学习提升非遗技艺同时能紧紧围绕和服务本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特点研发非遗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实地体验等拓展非遗技艺的生存空间。学生研发制作的非遗文旅产品再淄博海岱楼、博山颜神古镇、周村古商城等旅游景点展演售卖。游客即可观看非遗展示、又能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型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也为地域非遗传承创造了经济效益。
学生在淄博海岱楼进行非遗项目展演活动
国家级非遗马尾绣传承人走进课堂
传统非遗技艺与时代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元素体现于青年人的日常。新时代非遗技艺融合、发扬,需要传承人不断创新求变,找到非遗与教育、德育的契合点,以时代同步的审美,适应时代发展更新,推动非遗教育艺术化、产业化和时尚化,在职业教育中把“好技艺”变成“金饭碗”,通过与时代融合,开发出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手工艺更加贴近生活,让非遗焕发出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非遗技艺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传统技艺和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非遗教育,使青年一代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能力和文化修养,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理解与合作,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速豹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