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用足水优势 做好农业经济“水文章”
在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新联村稻虾养殖基地,深蓝的塘面,像被风吹皱的蓝绸缎。技术员登上小船给小龙虾投食,马达声欢快地响起,“蓝绸缎”顿时被划开一道白色的缝。
这样的场景在港城并不鲜见。作为沿海城市,连云港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湖众多、沟汊密布。水逶迤而来,穿城而过,向大海奔去。港城爱水,水哺港城。各地以“水”破题,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做足农业经济“水文章”,搅活乡村振兴“水经济”。
东海:“90后”大学生栽培碗莲“走红”网络
“各位网友家人们,大家请跟随我的镜头来到莲花栽培基地,这是我精心培育的云雾仙子、艾丽卡、金陵凝翠、谭群等34个睡莲新品种……”东海县双店镇三铺村“90后”大学生、“振兴莲花”栽培基地负责人李金虎正在线上直播,绘声绘色推荐他的莲花新品种。
2020年,大学毕业后的李金虎辞职返乡,回到三铺村鲜切花基地,另辟蹊径创办了全市首家碗莲栽培创业示范园。今年,他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追加投资20万元建起了占地10亩的引种繁育基地,开挖池塘42个,打造睡莲培育水面1680平方米。
在李金虎的碗莲培育基地转一转,这里有观赏性碗莲、盆栽莲花1万多盆,五颜六色,品种繁多,平日里吸引不少人来参观游玩。
“双店是鲜切花之乡,村民大多种植百合、非洲菊之类的花,我却喜欢莲花,想搞点不一样的鲜花产业。”李金虎采用有性繁育和无性繁育的办法,精心栽培出中国红、秣陵秋色、秦淮白玉、大唐芙蓉、巨无霸、莹宝石等十大系列180多个品种碗莲,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出售,效果非常好。
“春天销售荷花种苗,夏天叫卖成品盆景,秋天出售春夏余货,抖音直播、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齐头并进,这是我主打的销售模式。”李金虎说,经营范围也从刚开始单一经营碗莲拓展为睡莲、种苗、种子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李金虎以红韶山、嘉兴、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品种的碗莲和睡莲为主,推出了“万众一心跟党走,奋发有为新时代”系列产品,在网上一亮相,就获得网友青睐,第1天就发走了80多盆“同心莲”。
“自己选择的道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2年多的探索实践,让李金虎创业的胆量越来越大。下一步,他打算尝试做鲜切荷花,进行瓶插新品开发,擦亮“振兴莲花”品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灌云:“藕虾混养”铺就致富路
5月21日上午10时许,灌云县小伊镇后场村村民陈军和工人把捕获的小龙虾从藕塘里抬上岸,早已等候在此的商贩们立刻忙活起来,验货、过称、付款……半个小时后,近600公斤的小龙虾销售一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龙虾价格偏低,对藕塘的收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年龙虾价格只有去年的一半。不过销路不成问题,基本上是供不应求。”陈军介绍。
销路顺畅得益于优良水质条件下小龙虾的高品质,藕塘中投放的小龙虾可以增强莲藕底泥的透气性,促进莲藕的生长,水下莲藕的烂根、腐叶又可为小龙虾提供饵料。
“莲藕本身就能净化水质,这里小龙虾生长环境好,皮壳清亮、肉质饱满,吃到嘴里有一丝丝莲藕的清甜感觉。”小伊镇副镇长、后场村第一书记李婷婷随手拿起一只虾,用手捏了捏虾子饱满的腹部,向大家介绍。
小伊镇四面环河,水系通达是该镇特有的地理禀赋,善后河、通榆河依境而过,镇内大小支流纵横交错。为进一步做好生态、健康产业,近年来,该镇围绕水资源的净化开展溯源截流净化三步走,对农田回归水、养殖尾水、生活污水等主要污染类型,建立排污和支流排口数据库,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7个村,建设13座一体化处理设施。
水质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该镇积极引导群众有序流转土地,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农业企业、种田能手承包土地、水面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莲藕和小龙虾混养技术,打造生态小龙虾、优质莲藕品牌,富了百姓,美了乡村。
“目前,我们镇正在建设总投资5600万元的浅水藕、龙虾深加工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即食藕片5000吨、速冻龙虾尾500吨,年可实现利润4600万元,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同时拓展生态餐饮、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形成集生产、观光、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莲藕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李婷婷介绍。
灌南:2万余亩大闸蟹“掏”出近3亿产值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灌南县境内有16条大中型河流,是名副其实的水乡。近年来,灌南县以水为“媒”,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路子。
来到李集镇新民村生态养殖基地,一望无际的水面碧波荡漾,承包人徐兵正在投放螺蛳。徐兵是泰州兴化人,有多年的大闸蟹养殖经验。3年前,他经朋友介绍,来到新民村承包300多亩水面发展大闸蟹养殖。“灌南水质好,非常适合螃蟹养殖,我就是看中这里的水环境。”徐兵说。
有一流的水环境资源,还要注重养殖方法。徐兵在养殖中引进“种草、投螺、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不仅降低养殖成本,大闸蟹的品质和效益也得到了提高,每亩水面大约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
在孟兴庄镇柴米河畔的大闸蟹养殖基地,一艘小船轻盈地划破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的涟漪。河面中央的网袋里,密密麻麻的螃蟹在水中来回爬行。
承包人黄启道养殖大闸蟹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他饲养的螃蟹,亩产量可达到150公斤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200公斤,而且个头大、规格高。
“三两的母蟹和四两以上的公蟹,每年卖到70多块钱1斤,中秋节前后价格都是100元出头。”黄启道介绍,“柴米河是灌南县境内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所以养出来的螃蟹味道特别好!”
连云港斌恒家庭农场里,养殖户胡晨曦在黄启道的带动下开始养殖大闸蟹,农场还雇了6个村民,每人每月3000元钱工资,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灌南县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先后注册了“柴米河”“硕项湖”等多个大闸蟹品牌。灌南县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韦娟介绍,目前全县共有大闸蟹养殖面积2万多亩,亩经济效益达到1.2万元左右,大闸蟹养殖总产值近3亿元。
赣榆:螠蛏养殖走出富民新路子
每日空闲时,赣榆区宋庄镇四新村党总支书记李旻远总会到滩涂上转一转,与村民聊聊天,看看螠蛏的长势。
每年2月底至3月中旬,是投放蛏苗的最好时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螠蛏养殖户迟迟无法外出采买蛏苗。最近,在宋庄镇农技中心的牵头下,外地育苗基地直接与村干部对接,办理应急物资车辆通行证,确保蛏苗及时运送。清明节前,四新村的100亩滩涂上,全部播撒下这些致富的“金种子”。
对于宋庄镇人来说,螠蛏是再熟悉不过的海鲜美食了。近年来,宋庄镇聚焦“蓝色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生态海水养殖产业,鼓励农户、企业发展近海养殖,并将鲜活外销、冰冻冷藏与烘干深加工相结合,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在拉长“螠蛏”这一小海鲜的产销链的同时,走出了螠蛏产业化的新路子。
“我们通过‘立体混养技术’加大了科学养殖力度,极大降低了养殖密度。螠蛏生长空间扩大,有足够的食物可以供应,近几年养殖户家家都是大丰收。”宋庄镇农技中心负责人宋忠敬介绍:“宋庄镇紧紧围绕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小螠蛏,积极推动螠蛏养殖规模化、品质化,使螠蛏的品质和产量得到同步提升。”
随着宋庄镇推介力度的加大和宋庄螠蛏知名度的提高,螠蛏的相关特色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螠蛏的深加工产业,让宋庄螠蛏打破了新鲜存放的瓶颈,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如今,宋庄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螠蛏干”生产加工集散地,每年运往宋庄进行加工、销售的鲜活螠蛏达1000万斤,带动全镇近1万人从事螠蛏的加工、销售,每人每天收入达100多元。
宋庄镇党委书记倪大江表示,宋庄镇将以“赣榆沙光鱼”“赣榆螠蛏”及“赣榆虾酱”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契机,着力打造宋庄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在切实增强生态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一批批富民产业项目发展带来的实惠。
海州:以水为媒激活乡村旅游
随着气温升高,连日来,海州区刘志洲山体育公园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人,西坡的“阳光草坪”上、中心湖畔的观景台上,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市民脸上,这里已成为海州区新晋“网红打卡地”。“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水,看起来很清澈,水面上还有野鸭子,孩子也非常喜欢来这里玩,能感受到一种原生态的美景。”市民刘红俪介绍。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原址是一片开山宕口,海州通过清理危石、覆土栽植、引水进山等措施,将破坏的生态进行修复,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打造的沿水岸线生态护坡,通过适当补水、及时排水保证谷内水位稳定,利用生物法构建生态可持续的湿地系统,为市民打造一座“显山露水、山清水秀”的城市公园。
就在离该公园不远处的岗嘴村,几栋民宿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岗嘴村处于乡村振兴锦屏片区核心地带。这两年,海州区将锦屏镇定位为市级重点小镇、市区休闲的南花园,以锦屏山为依托,持续开展景区提档升级、工业遗址保护性开发、山体湿地修复、绿化造林、文物保护等工程,让生态古城山水相映。只不过,该村观光旅游链部分环节缺失,村民一直未能吃上“旅游饭”。
“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已经开园,加之锦屏山旅游资源及桃花节、葡萄节等农事节庆活动的举办,我们何不借东风上青云,让村民真正过上甜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徐晓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从去年起,他推动整合村集体闲置老宅,招引项目资金投入,打造“山、水、城、田”融合发展的环山特色旅游业态,建设成配套丰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瓜果采摘、农事参与的综合农事体验园。目前,岗嘴村正在开展道路硬化、河道修整、违建拆除等多项工程,实现村庄旧貌换新颜。( 王文 宋彦伟 吴晨光 章瑶 殷开军 谢颖 徐诚 邵沛源 陈涵瑜)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郭琳
来源 连云港发布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连云港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