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基 开放赋能 民生暖城——连云区奋楫争先书写现代化海滨城区建设新篇章
(徐黎一 程龙)奔涌的黄海潮头,见证着连云区的日新月异。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19.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22.8亿元,年均增长超6%;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54.9亿元;累计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130个,完成投资超8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6万元……
数字背后,是发展的脉动,也是民生的温度。连日来,笔者深入连云区采访,从机器轰鸣的重大项目现场,到繁忙有序的开放平台,再到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深切感受到一股“勇挑大梁、冲刺决胜”的磅礴气势。一幅以“产业强基、开放赋能、民生暖城”为鲜明特质的发展新图景,正在山海间铺展开来。
产业强基——
向“新”而行,锻造强劲增长极
发展之问,首先是如何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连云区的回答是:向“新”而行,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产业格局实现战略性重塑。
在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的项目沙盘前,项目工程管理部副主任李相志描绘的不仅是一个总投资86.6亿元的超级工程,更是一幅区域能源安全的未来图景。“它将是华东电网的‘稳定器’‘调节器’,更是支撑田湾核电基地、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一环。”这项重大基础设施,为连云区的产业升级注入了最基础的确定性。
确定性,来自对战略机遇的把握。走进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建设现场,现代化厂房已初具规模。公司生产运营部部长林康指着一排排正在安装的设备告诉笔者,这里采用的国产化4.0技术,将生产出媲美国际顶尖水平的T1100级碳纤维。“从原料到工艺,我们追求的是全链条的自主可控。”林康的话语间,是从“大国制造”迈向“大国创造”的底气。不远处,凯实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项目工地昼夜不息,其目标直指“全球最大钴生产商”。这些项目,不仅是庞大的投资额,更是连云区在新材料、新能源赛道上抢占制高点的战略落子。
产业的“新”,还体现在对传统优势的再造和蓝色疆土的开拓。曾经,这里的海上养殖长期依赖条斑紫菜,结构单一、风险突出。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引导渔民与山东、福建等地合作,在适度调减紫菜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牡蛎养殖。”连云区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徐啸涛介绍。如今,12.5万亩的“海上牡蛎园”年产值突破7亿元,成为渔民增收的“蓝色银行”。同时,全国首艘现代化南极磷虾船“深蓝”号已累计捕捞磷虾14.5万吨,磷虾油、蛋白肽等高值化加工产业链正在形成,海洋经济的新增长极已然显现。
从夯实能源基础的“压舱石”,到突破材料瓶颈的“新高地”,再到经略海洋的“蓝土地”,连云区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让新质生产力在区内澎湃涌动。
开放赋能——
向“外”而拓,激活枢纽新动能
作为海滨城区,连云区的命运与开放息息相关。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能?连云区作出的回答是:深耕开放,让“流量”变“留量”,打造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在连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向我们展示的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而是落地生根的成果。“从南极磷虾到北极帝王蟹,再到‘中吉乌’班列上的中亚小麦,连云区正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物流与贸易枢纽。”话语背后,是完善的开放通道体系:40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深水大港设施全面建成;“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行,将亚太市场与中亚腹地紧密相连。
通道的优势,需要制度的创新来激活和倍增。在自贸试验区连云区块,制度创新是生命线。“二手集装箱规范化交易”创新案例获全省推广,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中吉乌班列高效运营”等多项创新,为货物“丝滑过境”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们直接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效:跨境电商交易额从无到有,已达21.75亿元;连云油气贸易中心累计完成贸易额290亿元;“中亚小麦—东南亚植物油”海铁联运业务,为国际粮食合作开辟了新通道。
开放的软环境,最终体现在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上,而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改革举措。连云区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将“店小二”精神转化为“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等一套系统化的服务组合拳。“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政府派了专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我们高效办理了规划、土地等前期手续,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搞建设。”江苏凯实金桥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网的感慨,正是连云区从“被动供给”到“主动赋能”的政务服务之变。同时,全区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将多个部门的检查事项整合,入企检查频次大幅减少,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种以企业感受为导向的营商环境优化,正让连云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
民生暖城——
向“心”而筑,绘就幸福新图景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连云区的发展温度,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的数据上,更书写在海滨城区每一个角落和百姓的生活日常中。
这份温度,镌刻在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上。昔日的西连岛实现精彩蝶变,与小龟山微更新、羊山岛生态改善等工程一起,共同塑造出独具魅力的海滨风貌。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连云新城,海鸥广场、特色街区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品位。5年改造80个老旧小区,建成22个口袋公园,新增753个公共充电桩……这些点滴变化,让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梦想照进现实。
这份温度,融入在持续优化的公共服务里。5年来,9所新改建的中小学、幼儿园拔地而起,新增学位5200个,实行小班化教学,孩子们“上好学”的愿望得到更好满足。省中医院连云港医院开诊,省海滨康复医院功能完善,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康养服务。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多元帮扶机制为特殊群体兜牢保障底线,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这份温度,还体现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进上。连云区打造的“海上田园”,不仅是经济的“蓝色粮仓”,更是一道生态屏障。推广的“生态疏养”等绿色模式,在提升牡蛎品质的同时,也净化了海域环境。这种“因海而兴、与海共生”的良性循环,让老百姓在享受产业红利的同时,也收获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展现了高质量发展最可持续的温度。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连云港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