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赣榆:山海美景待出圈

连云港发布
2023-09-22 09:31:56

     

△连云港日报2023年9月22日一版

编者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期望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前不久,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我市调研时强调,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连云港其势渐成、其时将至,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宽视野、更高标杆建设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进新征程、聚力再出发,践行“后发先至”的殷切嘱托,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而出,都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攻坚突破,把步子迈得更大、更快、更稳。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努力把“后发先至”的“势”与“时”转化成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现实成效。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连云港日报》全媒体推出“时·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聚焦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记录港城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奋战攻坚突破、奋力争先进位的昂扬步伐,挖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鲜活故事,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港城落地生根。

      (□ 李江 于雪 吕继刚 丁新华 孟楠楠) 站在赣榆区琴岛天籁金黄色的沙滩上,穿过湛蓝海面上的薄雾,面前是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高楼鳞次栉比地分布在地平线上。

  转身,身后是秦时徐福东渡的秦山岛,像一条娃娃鱼正在海面栖息。

  跨越千年,厚重的历史感和浪漫的现代感在这里碰撞出黄海明珠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赣榆区全面塑造沿海特色风貌,奏响海岸旅游“渔家曲”,串起山间绿色生态游,打造了琴岛天籁片区、海州湾度假区、沿海特色田园等一颗颗黄海岸线上的多彩明珠,因势利导发展海边夜间经济。

  在这座海滨小城,人们可漫步、可赏景、可采摘,畅享有温度、有磁性、有活力的慢生活。

  当然,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下,赣榆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发展思路:如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从“景点”到“全域”的蝶变?

蓝+黑

蓝色海滨点亮夜市人间烟火

  站在228省道跨青口河特大桥上,从海滨景观大道放眼望去,滨海新城、秦山古岛、黄海碧波激情相拥,白鹭公园、青口渔港、琴岛天籁、陆岛码头串点成景,不禁心情舒畅、心潮澎湃。

  琴岛天籁片区承载着赣榆人海滨城市的梦想,作为观海城市阳台,已完成心海湾景观、环岛路、人工沙滩、秦东门广场等工程,建成长1.8公里的海上栈桥,打造景观类透水构筑物,末端建有陆岛码头、游艇港湾,不仅实现秦山岛近距离海岛游,还带动了赣榆海钓、出海游、游艇会等相关业态。

  “心海湾外面有闸口,把大海和这里隔开,海水很安静没有波浪,我看闸口那里还经常换水,所以海水也很清澈,带孩子来这儿玩玩,安全又干净。”周末带着家人来游玩的市民张先生对琴岛天籁片区赞不绝口,“我们赣榆是沿海县区,但主城区附近以前很少有供市民游玩的地方。现在有了琴岛天籁,真的不一样了,沙滩都是新运来的沙,柔软又细腻,还弄了棕榈树、沙滩凳、灯带等装饰,周末没事来转转,让身心全部放松下来。”

  离开心海湾往外走,就能看见长剑一般的海上栈桥直伸入海。

       退潮后的栈桥下,不时有渔民骑着“海上自行车”赶海。栈桥尽头是秦山岛码头,在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后,上岛游玩已然非常方便。

  秦山岛2022年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5月正式开岛。据了解,景区累计投资近5亿元,充分发掘秦文化、徐福文化等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海岛生态品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此打卡。

  如今的岛上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景色十分秀丽。站在中国最长的海中大道———秦山神路,可以聆听大海的潮声,天气好的时候还能远眺江苏最高海拔的花果山玉女峰。退潮后的海岸线是赶海的好去处,小螃蟹、海螺、八带鱼比较常见。岛上的吃住经过改造后经济又方便,游玩一天累了之后吃顿海鲜,第二天早起看日出,十分惬意。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今年夏天,赣榆海边夜经济碰上人间烟火气,小小的码头上绘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图景。坐上近期开通的夜间公交线路Y01、Y02,市民游客可到海州湾度假区、韩口榆人码头景点休闲游玩,开启“海边散步、夜市觅食”的夜生活模式。“盛夏时节,这些景点日均人流量近5万人。”石桥镇党委书记于维兵介绍,该镇专门在海边竖起“北纬35°海,自由自在”的牌子,并把它作为全镇观海休闲游的品牌。镇里在紧挨着韩口渔港的区域,建起夜市、舞台和露营基地。

  下一步,赣榆区在滨海文旅方面将积极推进秦山岛顶层规划设计,打造海岛酒店及民宿装修、趸船采购、景观提升等内容。依托G228串联琴岛天籁、秦山岛景区、海州湾景区、海洋乐园、小沙东海战纪念雕塑,注重滨海观光、海鲜美食体验,打造赣榆自驾游东线。

红+绿

红色资源串起绿色生态禀赋

  赣榆西部丘陵山区围绕“红绿两条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结合,把分散的红色资源连点成线,挖掘抗日山、刘少奇旧居、八路军115师黑林师部旧址等红色资源禀赋,利用“一村一品”的优势,吸引本地游客自驾体验采摘。

  黑林镇大树村在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是有名的红色堡垒村,2021年入选中组部、财政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为用好红色资源,黑林镇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占地2.5万平方米,集参观接待、教育培训、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区,涵盖红色主题民宿、红色大食堂、八路军115师在大树陈列馆、大树美术馆、红色互动体验区等特色区域。该镇同时依托蓝莓、西瓜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绿色林果”的乡村振兴之路,年接待参观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0万元,把昔日的穷山沟、荒坡地变成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赣榆西部山陵片区变为现实。一村一品让游客在不同的时节都能体验到采摘乐趣。厉庄镇的谢湖大樱桃农业园区依托地处丘陵山区的独特地貌,大力开发山区资源,打造以大樱桃为主的万亩有机茶果观光基地。在黑林镇的沃田蓝莓农耕园,可参观蓝莓育苗研发基地、生产基地,深入了解蓝莓组培、育苗、移栽的过程,见证蓝莓从鲜果到果汁、果干、花青素的加工过程,亲身体验栽培苗托盘自动化运输、苔藓自动填充、幼苗定量精准扦插、全自动高压喷雾,感受科技农业的魅力。班庄镇的夹谷山观光休闲农业园依托抗日山国家级4A级景区优势,着力打造以“绿色生态”为品牌、以“渔家风情”为特点、以采摘为内涵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抗日山脚下,一座临山近水的采摘庄园已初现雏形,6幢带有红色文化墙绘的高效温室大棚已经建成,农场大门、瞭望塔、水车等景观小品正在施工中。“考虑到抗日山红色元素和生态采摘体验的独特要求,项目融合周围生态环境,辅以绿化景观,迎合‘绿色、生态、健康’消费观念,赢得市场青睐。”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同时以新的体验突破传统生态采摘方式,共分采摘、休闲、亲子互动体验三大区域,孩子们在接受红色抗日教育的同时还能切身体验绿色自然的勃勃生机,了解小麦、水稻、花生、红薯等庄稼的“四时之美”,极大提升采摘景观空间的张力。

体+食

体育搭台推介赣榆美食文化

  体育搭台、文旅唱戏。

  通过近年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完善设施配套和品牌塑造提升,赣榆区坚持“旅游+文化+体育”的发展模式,以承办国家、省级高水平体育赛事为依托,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在提升文旅产业品质内涵上挖掘、创新,目前赣榆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逐步提升。

  今年以来,赣榆区成功举办环石梁河自行车赛、赣榆秦山岛马拉松赛和赣榆秦山岛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等重大赛事。通过承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融合文艺展演、文化展示、旅游推介等元素,将参加体育赛事与游览赣榆风景、品尝赣榆美食、感受赣榆文化结合起来,以赛事促消费,打造文体旅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五一”期间,赣榆秦山岛马拉松赛、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吸引来自国内外的3000名跑步爱好者和800名游泳爱好者参加。马拉松赛事线路以海州湾畔的海岸线为依托,串联起秦山岛景区、和安湖湿地、白鹭公园等景点地标和特色景观,充分彰显“山海赣榆”的独特魅力。

  在各项赛事举办期间,赣榆区举办多个特色美食文化活动,通过挖掘整合赣榆地方美食资源,宣传推介赣榆特色小吃,展示赣榆地域民俗文化、餐饮行业风貌和独特的赣榆地方饮食文化品牌。让观众在观赛之余,还能“尝”尽特色美食,进一步拉动全区旅游业和餐饮市场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采访手记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融合,正在不断激活区域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近几年,赣榆旅游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要完成蝶变,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顶层的思考和设计,需要逐一落地。在规划层面,赣榆区还需要充分挖掘“海滨风情、水乡田园、生态山林”三类特色风貌区的资源禀赋,以塑造滨海特色风貌为引领,以构建山海生态通廊为骨架,围绕“弘扬山海特色文化、创建山海特田片区、打造山海联动游线”等方面内容,大力彰显山海特色。

  从“景点”到“全域”的蝶变,需要整体联动。赣榆区提出,打造山海联动游线,逐步丰满彰显滨海特色风情的“百里蓝湾”风光带;围绕青口河、龙王河构建滨河生态景观环线,构建“一环连八景、双河通山海”的绿色生态共同体,加速山海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就需要全力抓好全域旅游“点”的建设,协调抓好“线”的推进,全面补齐“面”的短板。同时,还需要换位思考,旅游是个“走心”的产业,如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让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这对赣榆全域旅游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抛开“全域”两个字先不谈,赣榆旅游业当前还存在部分亟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自行开展的专题旅游推介活动少,只有2家旅行社,并且尚未开展地接业务;旅游产品品种少,文创产品尚未形成品牌;高等级、高品位旅游景区、景点较少,缺乏精品景区、景点支撑;已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景点尚未串点成线,急需打造精致的一日游、两日游产品。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连云港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