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里看“连”通|阿斯塔纳的连云港元素
△连云港日报2023年10月17日四版
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和殷殷嘱托,扎实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完善,强化互联互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绘就了连云港发展的精彩华章。为全面展示我市在“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中的担当作为,报道好在绘制精谨细腻“工笔画”中的港城实践,本报特别策划推出《“工笔画”里看“连”通 》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今起刊发《“连”通在丝路上》专题。
在该专题中,本报记者行程万里,对国内外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进行实地采访。用翔实的报道全面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中的“连云港元素”,反映“连云港元素”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报道以每座城市一个整版的形式刊发。
(采写 张晨晨 摄影 俞德春)“这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很友好,我也会给他们分享中国文化,结下深厚友谊。”10月的一天,晴空万里,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门口,中国青年李佳录匆匆赶往校园。他刚刚从华东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目前在该校担任实习教师。“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做过演讲,我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李佳录说。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于2010年9月正式开学。它由哈国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创立。同时,该校也是哈国内第一所自治高校。
时间回溯到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主会议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精彩演讲。至今,在主楼墙上的一组照片里,还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
在这一时代倡议下,哈国也选择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海交汇枢纽——连云港。也是在当天,连云港代表团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代表正式签订合作及协作协议。这是当天两国元首见签的6个项目中唯一的由地方与哈方开展合作的项目,也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提出后迅速落实的首个国际合作项目。
阿斯塔纳在突厥语中的意思是“新世界的开端”。由此,连云港与这座在中亚广阔草原上快速崛起的现代化都市,开始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良好开端。
中国元素密集出现在“世界最年轻首都”
阿斯塔纳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整洁。穿过城市南部的伊希姆河更给它增添了灵动之气。因为是首都,阿斯塔纳市中心存在一个中轴线,对称的秩序美也呼之欲出。中轴线上最显眼的建筑是被称为“生命之树”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
这座塔也用于纪念1997年哈萨克斯坦将首都迁至阿斯塔纳。
26年来,阿斯塔纳从一个只有20万人的草原小城,飞速发展成为人口137.6万人的中亚最现代化的城市。不同于旧都阿拉木图的凝重,取而代之的是由一个个国际设计大师操刀的各式概念性极强的建筑作品,号称“中亚最高大楼”的阿布扎比大厦就位列其中,彰显了这座“世界最年轻首都”的未来感。
即便如此,这里的“中国元素”也没有丝毫被掩盖住。
“据我所知,这里不少建筑和基础设施都是中国企业承建的。”向导娜美是一位1999年出生的哈萨克族美女,中文说得很流畅。她原本是中国新疆塔城人,13岁时跟着父母移居阿斯塔纳,目前在中建六局哈国分公司担任翻译、财务等工作。交谈间,车辆经过机场路,路两侧矗立着一排未竣工的高架桥墩。娜美说,这里是一处由中铁二局、中铁亚欧、中建六局等联合承建的轻轨项目,也是哈国首条城市轻轨线路。
轨道交通、标志性建筑、机场……在国外许多忙碌的工地现场,最少不了的就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人的身影。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进行,许多中国企业,尤其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与“互联互通”建设,展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高超技术和惊人效率。
此外,中餐在当地也很受欢迎。甚至还存在一个叫作“lanzhou”(中文“兰州”的拼音)的中餐馆全国连锁品牌,LOGO是一只围着红围兜,正在吃拉面的大熊猫——无论是在边境城市扎尔肯特,还是在阿拉木图的商场,抑或阿斯塔纳的街道,这一品牌店门口都排满了进餐的人群。拿起菜单简单一看:牛肉面+鸡蛋+凉菜+果茶+小花卷,这一套餐的价格是1700坚戈,折合人民币约27元。问及当地服务员,答“点得最多的是兰州拉面”。
在市中心,一座中式风格浓郁的高层建筑更引人注目,这就是由中石油建设管理的“北京大厦”——哈国境内唯一的中国全额投资和管理的五星级酒店。这座高楼共25层,四角为中国传统的飞檐装饰,天蓝色的穹顶,在一众现代化建筑中,显得格外亮眼。大厦脚下则是木制的湛蓝色牌楼,“北京大厦”4个大字苍劲有力。“开业十多年来,大厦已服务成千上万的当地和国际客人,成为中哈友好的地标和见证。”娜美介绍。
“哈国铁”成为联通中哈物流运输的桥梁
北京大厦,因其服务风格与中国酒店类似,房间内也有中国国标插头,加上酒店里的中餐十分正宗——对于常驻海外的中国人可谓亲切异常,由此经常作为中国使馆和中资企业及机构的各类公务接待、文化交流活动的必选场所。“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无水港副总经理陈勇就多次因出差需要,在这里住宿或参加活动。而此次从无水港前来阿斯塔纳,他也是入住在此。为的是跟哈铁快运公司进行一些合作意向上的沟通。
哈铁快运(KTZ Express)属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旗下,位于阿斯塔纳市中心。这一公司,也是这座城市里少有地跟连云港直接建立关联的当地企业,且合作已久。譬如2018年11月28日,中欧班列“连云港—伊斯坦布尔”实现全程铁路运输,这也是连云港港首次作为全程运输代理,国外段正是由连云港中哈物流委托哈铁快运承运。
跟随陈勇走访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可见一栋高耸的写字楼上,通体蓝色的玻璃幕墙倒映着白云;在2栋裙楼的拱卫间,一道楼梯拾级而上,站在上面远眺,整座城市的布局基本一览无余,连不远处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总统府等标志性建筑也收入眼中。而隔壁就是以绿色玻璃外墙为点缀的哈铁快运的办公楼。
2013年9月7日,我市与该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及协作协议,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提出后迅速落实的首个国际合作项目。“2014年在连云港跟港口集团一起设立了合资企业中哈物流基地,连云港港口也在霍尔果斯投资了无水港项目。我们看到这两个项目每年的货物量都稳定增加。”哈铁快运公司物流总监卡帕尔介绍。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首个实体项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自2014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至今年9月份,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5000列,完成货物进出库量3229万吨,班列线路覆盖104个国际货运站点。这些都离不开哈铁快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也已成为亚欧跨境运输重要集结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为全力推进外资外贸稳定发展,推动我市企业在中亚国家开展经贸投资,今年1月初,我市招商团来到哈萨克斯坦,开展密集的拜访、考察活动。首站就来到了位于阿斯塔纳的哈国铁总部拜访,与哈方就扩大投资贸易、港口物流领域合作和未来业务拓展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哈国铁副总裁科依施巴耶夫·叶尔兰表示:“一直关注与连云港港的合作项目,我们将更进一步发挥在货物运输和货源组织等方面的优势,与连云港市一道共同促进新亚欧大陆桥物流运输发展,推动两国经济的互联互通。”
“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两地人民友谊
“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离不开青年力量。”8月4日,2023连云港国际青年人才对话活动在中国连云港的江苏海洋大学举行,来自哈国阿斯塔纳国际大学的学生萨吉杜拉作为代表发言。本次活动是我市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成功举办,还得益于4月底阿斯塔纳国际大学的一次访问。该校副校长凯拉迪回忆几个月前的事,感慨“与连云港的缘分越来越深”。
对于这个中亚国家而言,“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高度依赖能源资源的哈萨克斯坦,正谋求推动一场变革——要摆脱发展桎梏,寻找新增长点,就要与更多国家进行合作,除了经贸,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重中之重。据凯拉迪提供的数据,2015年到疫情前后,哈国约有1.5万名大学生留学中国,这也是该国赴华留学生人数的最高纪录。数据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合作上的互联互通。
阿斯塔纳国际大学是哈国近年来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综合性的本土大学的优秀代表,目前已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大学展开教育合作。走进这所知名的私立大学,虽见主教学楼不高,但却透出内敛敦厚的气息;松树掩映间,几位学生抱着书本走进走出,安静祥和。在会议室,副校长凯拉迪将办公桌上摆放的一排“万国旗帜”整理一番,哈国和中国的国旗被一起摆在了“C位”。紧接着,他饶有兴致地讲起了与连云港的缘分。“今年,除了与江苏海洋大学组织开展学生交流活动,还重点与连云港达成了开设有关欧亚运输的新学院的协议,该学院主要研究新的区域项目判定、国家间的交通许可、两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运用新信息技术与商业科技等。”他眼中闪出光芒,“我们希望今年年底能签完合同。”
除了教育上的合作与交流,文化的交融也在两地氤氲。早在2017年6月20日至22日,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迎来了“感知江苏”文化周,江苏女子民族乐团的演出成为重头戏之一。当年,民乐合奏《欢乐中国节》、笛子独奏《牧民新歌》,以及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等,一次次赢得当地观众的掌声。阿斯塔纳第40小学的音乐教师阿依古丽和阿勒特麦激动地表示:“演出真是太棒了,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江苏水乡的风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苏艺术家对我们哈萨克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对哈萨克人民的亲切和友好!”
位于阿斯塔纳的国立博物馆游人如织——据该馆工作人员提供的数据,今年仅上半年就有31万人次来馆参观,其中,有不少中国游客。
在参观过程中,这些中国游客最感兴趣的文物,不是镇馆之宝“金人”,也不是迁都时留存下的档案,而是一尊大唐开元年间留下的“阙特勤碑”的复制品。
这尊碑刻最先被俄国发现于蒙古,一面刻为汉字,一面为古突厥文,随后被中亚各国复制,端放于各自博物馆中。据了解,汉字部分实为唐玄宗御笔。一位来自无锡的游客站在碑下仔细凝望上面的每一个汉字,目光灼热:“能在几千公里之外的中亚,看到咱们大唐时期的碑刻,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块碑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伟大见证吧。”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刘雅楠
来源 连云港发布
本地资讯精彩订阅
立即下载连云港发布客户端